初春的敕勒川平原,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智能化车间里,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青年学子正在调试风力发电机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内,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青年工程师团队正在研发碳捕集技术;呼伦贝尔草原深处,扎兰屯职业学院的畜牧专业毕业生运用智慧牧业系统帮助牧民增收……
这些年轻身影的背后,是内蒙古连续三年高校毕业生留存率屡创新高的亮眼成绩,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正在得到持续好转。
政策组合拳破解人才困局
内蒙古近年打出"政策+平台+服务"组合拳,2023年启动“十万大学生留蒙工程”,构建“1+N”政策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建立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实施事业编制蓄水池计划,每年拿出专项编制定向招录。在住房保障方面,各盟市联动推出“青年安居住房计划”,呼和浩特市对留蒙人才予以购房补贴,包头市建成青年人才社区,实现“拎包入住+创业孵化”一体化服务。
内蒙古在公务员招录、基层岗位招募等方面向应届生倾斜。例如,公务员四级联考中,旗县以下1/3职位专招应届生,并允许未就业毕业生在择业期内报考应届岗位,突破就业协议和社保限制
产教融合激活留人磁场
围绕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内蒙古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内蒙古大学成立草原家畜种质创新研究院,与蒙牛、伊利共建现代乳业学院;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开设氢能技术专业,订单培养率达85%。自治区教育厅数据显示,2023年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达到42个,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等专业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过90%。多个高校的科研团队直接入驻企业技术中心,毕业生在解决技术难题中找到价值。此外,内蒙古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建设,每个盟市至少培育1个特色品牌,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服务升级打造暖心生态
从落户到创业,手机上就能办完所有手续。通过蒙速办APP完成创业登记的95青年人才感受到了在蒙创业的便捷。
内蒙古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等12项专属服务。各级人社部门创新人才夜市、直播带岗等招聘形式,举办专项招聘会,提供岗位。针对家庭困难毕业生,内蒙古积极贯彻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宏志助航计划,为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发放创业补贴。
文化认同培育情感纽带
内蒙古深入实施“北疆文化”浸润工程,组织学子开展万里茶道、黄河几字弯等研学活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
随着人才新政、就业新政、“科技兴蒙”行动持续发力,内蒙古正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留住一个青年人才,就能激活一个创新单元,带动一个家庭扎根,这是建设“模范自治区”最生动的实践。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留下来”正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主动选择。